血常规化验
血常规又叫“全血细胞计数”。顾名思义,就是统计单位体积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。血液中的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、白细胞、血小板三大类。血常规是医学上常用的一种实验室检测手段,是医生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的依据。怎样看血常规的化验单?一看:白细胞白细胞在人体负责免疫防御,白细胞的升高意味着炎症感染、过敏性疾病、血液病等的可能性。中性粒细胞、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、淋巴细胞、单核细胞又分别担负不同的工作,其变化的意义也有所不同。二看:红细胞红细胞负责运送氧气。在红细胞中起到运送氧气关键作用的是血红蛋白。因此不仅要看红细胞的数量是否正常,还要看每个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以及血红蛋白的总量是否正常。如果比较低,就是有贫血。三看:血小板血小板负责凝血功能。如果血小板的数量或者形态体积异常,可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,表现为出血不容易止血,或者皮下受伤容易出现大块淤青。血常规可以看出什么病?1.感染性疾病:病毒感冒、身体炎症等血常规的检查,对于判断是否有感染,是否有细菌感染,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!因为白细胞、中性粒细胞、单核细胞等的高低,对于感染的提示非常重要,有时候还作为判断病毒还是细菌感染的标准之一。2.贫血性疾病:贫血症、缺铁等血常规中的红细胞、血红蛋白等,对于贫血的诊断也非常重要,也是临床疾病原因、判断预后,决定输血与否,输血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。3.血液科疾病:白血病、紫癜等白细胞、红细胞、血小板、淋巴细胞及其比例等,对于血液病的诊断和初步查,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4.身体器官问题:判断有无脾功能异常当各种肝病导致的脾功能亢进的时候,往往白细胞和血小板会减少,所以,对于肝病患者来讲,血常规也非常重要。除外这些,其实血常规在各个科室都有应用,其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以上疾病的判断和鉴别,不要小看血常规哦!
血常规五项正常值
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,如指尖、耳垂部位的血。以前由于靠人工检查分类,效率低,工作量大,又将血液常规的检查分为甲规或乙规进行,但随着检验化、自动化的,现在的检验基本是由机器检测。血常规的检查项目可达十几项之多,如表15-1(血常规检验单):红细胞(RBC)计数正常参考值男性:4.0--5.5 X 10的12次方/ L(400万—550万/mm的3次方);女性:3.5—5.0 X 10的12次方/ L(350万—500万/mm的3次方);临床意义红细胞增多1.提示先天性心脏病,肺心病,肺气肿,高原地区适应不全等病;2.腹泻、大汗虚脱等引起机体脱水,血液浓缩的病变;3.某些恶性肿瘤,如小脑成血管瘤,肾癌,肝细胞癌,雄激素分泌细胞肿瘤等。红细胞减少1.不同原因引起的贫血;2.血液稀释所致的红细胞相对减少,如输液不当,喝低渗性溶液过多等。说明验血时正输用大量液体应加予考虑此影响。血红蛋白(HB)正常参考值1.男性:120~160g/L(12-16g/dl);2.女性:110—150g/L(11-15g/dl);3.新生儿:170—200g/L(17~20g/dl)。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类似,但血红蛋白测定更加*。贫血时,两者均下降,但下降程度并不完全平行。一般而言,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比红细胞减少明显,而恶性贫血则红细胞比血红蛋白减少更多。根据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,可将贫血分为四级:轻度(男性血红蛋白<120g/L,女性血红蛋白< 110g/L);中度(血红蛋白<90g/L);重度(血红蛋白<60g/L);极重度(血红蛋白<30g/L)。说明验血时正输用大量液体应加予考虑此影响。红细胞形态改变正常参考值1.红细胞压积:男性:42%--49%;女性:37%--48%;2.红细胞平均直径(MCD):7.33土0.29μm;3.红细胞平均体积(MCV):80~94fl (80—94μm的3次方);4.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(MCH):26—32pg;5.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(MCHC):310—350g/L;6.细胞生存时间:110—130天;7.红细胞半生存时间:26—34天;8.循环红细胞量:29.1--30.3ml/kg体重;9.网织红细胞数:0.5%~1.5%,24--84X 10的9次方/L (2.4万—8.4万/mm的3次方)。临床意义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对贫血、各种血液病以及某些严重性疾病较具意义。如巨幼细胞性贫血、缺铁性贫血、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、异常血红蛋白病、地中海贫血、严重肝病、弥漫性毛细血管溶血(DIC)、尿毒症、心源性溶血性贫血等。说明验血时正输用大量液体应加予考虑此影响。白细胞(WBC)总数正常参考值1.成人:4--10X10的9次方/L(4000—10000/mm的3次方);2.儿童:5.0—12X10的9次方/L(5000—12000/mm的3次方);3.新生儿:15—20X10的9次方/L(15000—20000/mm的3次方)。临床意义一般见于对感染性疾病、免疫性疾病、放射性疾病、血液病、过敏性疾病等的检测。具体见白细胞分类计数。说明白细胞除了参考其总数变化外,较为重要的是分析其分类的变化,详见下述。这里需特别说明的是中性粒白细胞的核象变化问题,因为就临床常见的情况而言,对核象变化的分析具有很实际的意义。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,主要包括核左移和核右移。白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>0.08—0.25并可出现晚幼粒、中幼粒、早幼粒细胞称为核左移,严重者表现为类白血病反应。白细胞总数增高伴核左移表示患者感染严重,机体反应强烈。白细胞总数不高但核左移显著,常表示感染极重,可能处于感染性休克状态。老年人感染时,白细胞虽低(或白细胞总数虽不高),但有核左移,与骨髓释放功能障碍及白细胞边缘池分布状态有关。白细胞核右移核分叶在5叶以上的中性粒细胞,大于5%时称为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减少,是造血功能衰竭的表现。常见于恶性贫血、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后。白细胞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分布不均匀、黑蓝色粗大颗粒,可能因为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颗粒发生变性。毒性颗粒如鉴别有困难时,可用美兰染色法,正常颗粒不被染色(或呈针尖样颗粒),中毒颗粒呈深蓝色粗大颗粒。白细胞分类计数(DC)正常参考值1.中性粒细胞:50%-70%(0.50—0.70);杆状核:1%—5%(0.01—0.05);分叶核:50%—70%(0.50~0.70);2.嗜酸粒细胞:0.5%—3%(0.005--0.03);3.嗜碱粒细胞:0%—0.75%(0--0.0075);4.淋巴细胞:20%--40%(0.40--0.60);5.单核细胞:1%--8%(0.01--0.08);6.嗜酸粒细胞计数:0.05—0.25 X 10的9次方/L(50—250/mm的3次方)。
正常血常规化验单
正常 只要白细胞 血红蛋白 血小板 红细胞 数值正常 其他数值 参考意义不大